企業碳中和轉型挑戰與機遇

企業碳中和轉型挑戰與機遇

Table Of Contents

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逐步實施,香港企業在碳中和轉型方面迎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。根據香港生產力促進局(HKPC)與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的最新調查顯示,雖然整體認知度達38%,但仍有超過60%的企業不熟悉碳中和概念,且資源不足成為主要障礙,凸顯了可持續發展「知易行難」的現象。

文章相關圖片
文章相關圖片

調查數據與發現

2024/25年度「碳中和進展與挑戰」調查訪問了126間本地企業,結果表明,製造及進出口業界對碳關稅議題高度關注,其中50%受訪者認為這些議題與其營運密切相關,特別是在成本控制和市場競爭方面。調查進一步指出,企業實現碳中和過程中面臨三大主要挑戰:高財務資本需求、缺乏低碳技術支援以及缺乏經濟激勵措施。這項發現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。

生產力局綠色生活與創新部總經理蔡劍虹博士表示,該局已為電鍍、針織等高耗能行業定制了碳管理培訓,並積極推動綠色科技應用。她強調:「企業需要具體工具落地減碳,例如範圍三排放(範圍三排放)評估技術,這正是我們服務的重點方向。」

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可再生能源講座教授梁國熙則補充道,數據顯示政策制定者需針對企業需求提供更系統化的支援。他舉例:「企業要求披露碳管理資訊,反映市場合力已逐步形成,但中小企仍需要更完善的資源配套。」

目標設置與行動落差

值得注意的是,儘管企業碳中和目標制定比例從2022年的22%提升至更高水平,但完整目標仍僅達22%。這種「目標設置」與「具體行動」之間的落差,凸顯出企業在將ESG承諾轉化為可衡量方案時所面臨的困難。尤其中小企面臨的52%碳審計空白率,與大型企業的48%形成顯著差距。

生產力局現已推出一系列支援計劃,包括與環境運動委員會合辦的「碳中和宣傳運動」,以及資助餐飲業零碳行動的「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」項目。例如為電子製造業提供節能設備補貼,這些舉措體現出「從認識到實踐」的邏輯,即透過專業服務降低企業落實減碳的門檻。

數據脈絡

  • 認知度進展:碳中和概念認知度從2022年的28%提升至2024年的38%,但仍有62%企業處於模糊階段。
  • 資源缺口:中小企78%認為缺乏評估工具,高過整體平均的67%。
  • 政策壓力:歐盟CBAM機制導向,70%企業需要範圍三排放核算能力。
  • 技術需求:綠色科技應用成為轉型關鍵,特別是能負擔得起的低碳方案。

(延伸閱讀: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官方網站|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研究簡介)

AI超級叢集湧現    速極算力訓練模型

AI超級叢集湧現 速極算力訓練模型

Facebook母公司Meta剛推出的AI Research SuperCluster (RSC),總算力超過5 exaFLOPS。 **數碼轉型** 人工智能的三大基礎,分別是算法、數據、算力,其 …

了解更多
宇航級RISC-V半導體   夥拍本港製造衛星

宇航級RISC-V半導體 夥拍本港製造衛星

香港航天科技在本港生產低軌道衛星,會優先開展100公斤重以下的微小衛星製造業務。 新科技速遞 以往主流的處理器的架構,只有x86和Arm,但近年RISC-V架構迅速興起,尤其在中國不少人工智能和專用 …

了解更多
電視加入NFT藝術   量子處理器提昇對比

電視加入NFT藝術 量子處理器提昇對比

MICRO LED具備Art Mode展示數碼藝術品或照片,可將房間變成藝術畫廊。 新科技速遞 近年NFT藝術作品急速冒起,韓國Samsung贊助多項不同類型數碼藝術及 NFT 加密藝術活動。 …

了解更多